怀念
夜间没有休息好,邻居的说话声,半夜的猫叫春。将我们从梦中惊醒,再也难以入睡,想起了许多旧事。也许是人年岁大了,“新的记不住,老的忘不了”。胡思乱想之中,回忆起了我的祖辈和父辈的事情。可能是清明节临近,祖宗托梦来了。我们这个家庭是中国最传统的、最模式化的“耕读之家”。只是祖父没有取得科举考试成功,没有“功名”,所以“耕读之家”有点勉强。祖父日记中记载,光绪十六年他到县里参加乡试,凌晨打着灯笼进考场,第一次见到县太爷等考官,又怕又紧张,没有发挥好。落第没成秀才,后来因为穷,再也没有机会参加考试。一辈子是个“童生”。然后做了乡下私塾先生,辗转邳州四大古镇,土山、窑湾、邳城、猫窝街“教书”。弟子500多人,可自己终身没有脱贫,这是他很痛苦的事。最大的收获是我的父亲和叔父都有机会读私塾,学点知识。毕竟那个时代有机会读书的凤毛麟角。虽然祖父没有取得功名,印象中是个“失败的读书人”,但读书的重要性思想传承下来了,后代出了大学生、研究生、博士是对他在天之灵的慰藉。而且家庭生活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忠厚传家。 父亲和叔父在我们村算得上是很少的文化人,这让他们都有安身立命和养家糊口的本领,哺育我们下一代几十口人。我感觉到的不是他们“四书五经”的作用,而是受“闲书”《红楼梦》、《西游记》的影响较大,也许这就是文化的力量。父亲读过《红楼梦》,对君君臣臣、子子父父、长幼有序的礼教很是尊崇,特别是王熙凤的持家能力以及斗争哲学“不是东风压到西风,就是西风压到东风”等津津乐道。还有就是三姑娘探春的管理大观园才能等也是他时常念叨的。最大进步的是父亲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说《红楼梦》中的女孩子,个个都比男孩强。所以能力最重要,不论男孩女孩一定要读好书,掌握自立自强的本领。而且重视家规、礼教,我们子孙后代在他面前都不轻松,挨打的虽然没有贾宝玉严重,但次数也不少。叔父喜欢《西游记》,可以口述整部小说。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可以讲的栩栩如生。我就是听着他的故事长大的,记得他曾无不得意说过“看完《西游记》,离离啦啦(断断续续)讲一辈子。”受孙猴子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的影响,叔父一辈子是轻松自由的。凡事往宽处想,口头禅是“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所以和他在一起是自由的、快乐的。生活的苦乐从不影响他的睡觉,天大的事不放在心上。教育孩子的理念是“树大自直”的散养模式。半辈子和婶子打骂也没影响感情,和傻儿子也不分老少打斗,家里乱的如孙悟空大闹天空一般,很少安宁。但从不记仇,即使闹的惊动全村,结束后照样可以一桌吃饭,如没发生一样。没过几天继续进行,所有问题都是在打骂中解决。就这样他活到90多岁。婶子性格到有点象王熙凤,为人争强好胜,过日子精打细算的,所以叔兄姊妹都说他们过得好都是托“娘的福”。 往事已也,夜已深。想起零碎的家庭旧事,清明渐近,借以怀念逝去的先辈们。微信公众号里有个邳州图画,发表在那里有很多人共鸣,这里真正读书的人不是很多 喘气的老野 发表于 2025-3-29 13:51
微信公众号里有个邳州图画,发表在那里有很多人共鸣,这里真正读书的人不是很多
:handshake 写的很好 该发到公众号上,这里能细读的很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