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有这么一群人毅然选择逆行,从白衣天使到人民子弟兵,从社区工作者到志愿者,从古稀老人到“90后”、“00后”青年一代,他们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今天,跟着小编一起走进这群最美的逆行者,一起去回忆那些令人难忘的瞬间。 ![]()
“我报名”“我可以”“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一个个签名、一个个红色的手印,都是医护人员“以命相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决心! 病毒肆虐之时,一袭白衣给漫漫黑夜带来了温暖与光明,邳州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为甲,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阻击病毒的钢铁防线。 市人民医院传染科主任汤先团吃住在医院,带头进入隔离观察区,与发热患者近距离交流,最紧张的一个多月,他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在汤先团看来,病房就是战场。“精神压力比较大,体力消耗也很大,有时往床上一躺就睡着了。” 离病毒最近的,还有与时间赛跑的贾猛、王建等疾控采样人。谈及每日的采样、送检工作,贾猛说道:“采样时病人会有反应,会呕吐、咳嗽,时常会直接喷向采样员,风险很高。但我们不能停,要加紧采样,忙到凌晨都是常有的事。”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疫情之下,邳州一批又一批医务人员火速集结,驰援湖北,舍小家为大家,是他们每个人无畏的选择与笃定的信念。 2020年2月9日,邳州6名医护人员组成的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整装出发。2月13日,邳州第二批驰援湖北的30名医护人员集结完毕,奔赴湖北疫区。 身披白衣,他们是人民健康的卫士,然而“战袍”之下,他们是父母、是儿女,有着最割舍不下的思念与牵挂。护师尹庆不想让家人担心,出发那天,他独自一人悄悄背上了远赴他乡的行囊:“爸妈,家里的小孩,就拜托你们了。”一声声殷切的叮嘱,一句句不舍的道别,只待山河无恙,迎接更加圆满的相聚。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抗击这场疫情的战争中,广大医务工作者临危不惧,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这是舍己救人的担当,是救死扶伤的使命,是大爱无疆的奉献。 ![]()
在这场战“疫”最前沿,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让守护人民健康的身影,成为群众最信赖的依靠。 市四套班子领导分片包挂,分赴一线,靠前指挥;各镇(区、街道)一把手勇挑重担,广大党员冲锋在前,同广大群众一起,勠力同心,共抗疫情。 “为了大伙儿的健康,我们必须要把担子担起来,站在这儿,把好每一道关。”坚守在村庄卡口处的赵墩镇柳元村七旬老党员杨召华说。 坚守背后,是风雪无阻的守望,是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也有近在咫尺却不敢回家的牵挂。 东湖街道民兵应急排排长陈传贵,疫情期间坚守卡点40多天没回家,只能远远地与儿子见上一面。“见到儿子时,他从口袋里掏出糖饼说,爸爸,你不要老吃泡面,奶奶做了糖饼,我给你放两块你带回去。” 交通卡口、村组路口,党员干部筑起了一条条坚实的防线,大家纷纷投身基层社区网格防控工作中,化身社区工作者,监测体温、登记信息、宣传政策。他们把一面面鲜艳的党旗插在了抗击疫情的最前线,用夜以继日的坚守诠释了党员的初心与使命,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
从发现第一例病例到全民抗疫,似乎只在一日之间完成。全民戴口罩、勤洗手,非必要、不外出;各大卡口、村镇、街道、小区,基层工作人员、志愿者不分昼夜值守,为市民牢牢守住每一道防线。 大年初三,四户镇桃园村青年李云峰一个人开车接回新娘,第二天就穿上了红马甲,值守在疫情防控一线。他说:“我是一名党员,关键时刻,肯定要带头行动,共同抗击疫情!” 因坚守抗疫一线,邹庄镇呦山村党总支书记张维坊在父亲离世前没有见上最后一面。然而,张维坊却毅然将悲伤埋在心底,他说:“身为一个村的主要负责人,我必须对全村百姓负责,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中,家人也能够理解我。” 疫情之下,市民们用力所能及的方式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加油、助力。运河中学美术教师崔雪梅用画笔绘制出了20多幅“画说战疫”日记,致敬战疫英雄;徐塘发电公司员工魏明和朋友一起创作了歌曲《战疫》,传递正能量;65岁下岗夫妇捐款10万元;群众自发送往执勤点的防疫物资;暖心商家提供的实惠蔬菜…… 他们都是普通人,却以平凡之躯披坚执锐,以萤火之光照亮抗“疫”前方,以点滴奉献汇聚温暖社会的磅礴力量。在紧要关头、危急时刻,正是因为他们在平凡岗位上的默默坚守,让寒冷的冬天有了温度,让平凡变得伟大。 这是一场全民的战“疫”,唯有众志成城,才能共渡难关。疫情面前,一个个行动映照出党员和群众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
从快速反应到全面布局,从疫情防控到患者救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正是由于无数人的逆行,邳州交出了一份令人民满意的答卷。疫情之下,“天使白”“橄榄绿”“公安蓝”“志愿红”都是战袍,“黄马甲”“环卫装”“快递服”“安全帽”下都是战士。你我手牵手,全民一条心,众志成城共同抵御寒冬,迎来春暖花开。2020,感恩有你,每一个逆行而上的邳州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