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011|回复: 1

正在消失的农村生活!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5-6-11 08: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正在消失的农村生活




原创:童年去了灯塔







过年回老家的时候带着孩子去我童年时期住的老瓦房,发现主屋大部分已经坍塌,只剩一部分外围墙还在,上面贴着“请勿靠近危险”的提示。
我站在那里,仿佛时光倒流,那些尘封的童年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我指着已经坍塌的部分跟孩子说这里曾经是厨房,这里是卧室,那里是客厅…看到厨房外面的水缸还是完好的,只是常年不用上面长满厚厚的青苔,童年的很多记忆都与它有关,它是用一整块大石头做成的,椭圆形,
父母从井中担回清水,便哗哗的倾入这石腹之中,供一家人饮用。幼时的我,常踮着脚尖,费力地攀在缸沿,用碗舀水解渴。偶尔失手,瓷碗“噗通”一声沉入缸底,需要大半个身子探进去,弯着腰,伸出手臂,在沁凉的井水里摸索良久,才能将碗捞起。
如今以成人的眼光再看,它竟显得如此小巧玲珑,如同这残存的老屋,也远非记忆中那般高大。
小时候最喜欢坐在街沿大门两旁的石墩上自得其乐的发呆,如果现在再坐上去一定不舒服了吧,因为对于成年人来说它们已经都太小了。不知道该如何来定义自己的童年。
当我用成年人和母亲的眼光去审视老瓦房时,似乎对父母多了一些理解。童年的记忆里,有贫穷、物质匮乏、争吵和暴力,也有欢乐的时光。
作为孩童,玩过所有童年时期的儿童游戏:捉迷藏、扔沙包、跳绳、造假房子扮家家,跑过每一座能看见的山,爬过很多的树,抓过很多的鱼,吃过春夏秋冬的野果……
当然,还有那永远做不完的家务,沉甸甸地压在稚嫩的肩头。正是在这苦乐交织、百味杂陈的情绪漩涡里,童年被反复揉搓。所以总梦见自己仍生活在其中。
老瓦房的厨房留了门的位置,却一直没有装门,门的外面紧靠着厨房的就是水缸,厨房依着坡墙而建,靠着坡墙的那一面也是厨房的墙,不靠着坡墙的部分不过用简单的竹块当墙,除此就没有别的工序,所以厨房如果有门倒显得多此一举,且不方便去水缸舀水了。
靠着坡墙的那一面,父母担心渗水,中间挖了一条沟渠,方便水流出去,那条小小的水渠正好链接到房子的后方,所以我们都叫它“后阳沟”。
房子后面屋檐下常年堆满柴禾,靠近厨房的后屋檐下有一个鸡窝,母鸡经常在那里下蛋。母鸡下好蛋就会咯哒咯哒的叫个不停,我们听见母鸡这雄赳赳气昂昂的骄傲叫声,脚下像踩了风火轮一般跑到鸡窝边,去围观那还带着母鸡体温的鸡蛋。
房子的正后方是一小块空地,经常和邻居小伙伴在那块空地上追来追去的疯玩。
夏天的傍晚,和邻居小朋友带着大盆就在那块被后方山上密密麻麻的竹林挡住的空地上洗澡,偶尔在洗澡时遇见从后山回家的村民,我们又光溜溜的从水中一拥而出,尖叫着提着毛巾飞奔回屋躲起来。
房子后面的山墙上有好几个红薯坑,邻居的和我家的,秋收后主要用于放红薯,无所事的时候我们偶尔跑到红薯坑洞口叫大叫几声,听里面传出来的回声,当然里面也是我们玩捉迷藏时常去的地方。
厨房是极其简单的,一个泥土灶,一张切菜的木板桌,一个小小的土质蜂窝煤灶,就构成厨房的全部。
那时候物质匮乏,家里几乎没有什么家电,有的家里连手电筒也没有。
四川的早晨比浙江亮得晚,八点到校,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全靠步行,加上公路全是泥土路,有时候还要走坑坑洼洼弯弯曲曲杂草丛生布满荆棘的小路,在冬天,天不亮就需要从家里出发,
所以同村的小伙伴经常约着一起打着火把去学校。一些同学拿柴火一些同学拿火把,火把一般是用稻草制成,扎成一把一把的。火把即明亮又暖和,冒着浓浓的烟火,划破寂静的清晨,星星点点的火光照亮黑暗的清晨也照亮去学校的路。
我们背着沉甸甸的书包走进清晨的黑夜中,点燃火把,仿佛是置身在宇宙深处的星光,在黑暗的宇宙中闪闪发光,我们在黑暗中肆无忌惮的笑着,跑着,歌唱着,我们的说话声,笑声,奔跑的脚步声回荡在整个宇宙中…
半路偶尔遇见另一个村里打着火把的人,在黑暗中狭路相逢,彼此对着黑暗喊话,然后又融为一体。直到天色转明,又是雾霾的天气,四处一片氤氲,一个如烟似雾的世界呈现在眼前,大家息了火把,看着近处或远处隐隐约约矗立的树木和此起彼伏的山坡,重新进入一个如梦如幻的清晨。
偶尔经过一户人家,炊烟开始在屋顶上袅袅升起,飘入天际,又和清晨的大雾融入一体,也偶尔传来一两声汪汪的狗叫。
我们的笑声渐渐淹没在这雾色中,加紧了步伐,专心脚下的路,直到学堂,开始听到朗 朗的读书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25-6-12 13:1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徐州
春节不让放炮算不算快消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0516-86238929/0516-86006008 侵权投诉入口 广告热线:15351650066 互联网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邮箱:184643696@qq.com 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邮箱:184643696@qq.com
版权所有:邳州九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09074357号-20 苏B2-20140211号 法律顾问: 朱仕宝(13905222752)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