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84|回复: 0

乡情散文:山顶的小屋(作者:邳州朱坤)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9-4-11 08: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
小屋很小,也很老。记忆中有多少年了,一直藏在小镇旁的山顶上,面南背北,如同农人家房屋的坐向一样,孤独而流俗。山名洪福,高103米,绵延数公里,山上名迹众多,但日久衰于历史烟尘之中。院墙是石头砌成的,安安静静的把房子包围起来,粗糙的缝隙可以窜进松鼠、野兔之类的小动物。一对年迈的夫妇,便是这房屋的主人,他们每天迎接的第一位客人,是来自东方的缕缕阳光,在这海拔仅仅百十米的小山上,确是令人温暖的场景了。
         我家就在山脚下,若干年前在镇上读书,闲时就邀三五好友爬山游玩,度过了不少寂寞时光,青春的印记也镶嵌在石缝里,山叶间。那时这顶屋子,就孤单于山顶上,停驻于斑驳的昨日幻影里,任由流水和腐叶离它而去。周围空寥的很,往来的也都是山民或学生。只有春节的时候,这里才嘈杂些,缘由登山祭祖,望高祈福,平时是没有这般热闹的。当地人都知道,山是不大,但解放战争的几次歼灭战就发生在这里,山势延绵,坟冢林立,埋藏着不少英雄故事和传说。夜晚来临,这间小屋就像是守墓者瞭望的灯塔,在固守着长眠者不灭的希望。我走到屋前,看到这两位老人,衣着朴素,精神矍铄,栽豆种瓜,乐在其中。老人的取水,来自屋后的“天眼泉”,据说此泉永不枯竭,水质清冽,甘甜爽口,水中的营养,现在已是仰望不可及的了。那时却是他们的饮用水,包括山上的空气,也是自己独有的。我以我当时年少的心情,估摸他们可能是老革命老战士,在这山上,守着坟茔,也许是为了生活,也许是为了一种情感上的祭奠吧。
  再次上山,已是婚后了,当中的时光,大概已隔了十年。是在秋天,山顶上还保持着相当的凉爽,阳光暖暖的,四围的山松也有够浓的荫凉。山上已被采石匠切割的锋棱险绝,墓地空前多了起来,到处是飘落的纸灰,偶尔传来故人家唢呐凄厉的呜咽与低鸣。我和老婆来到石屋前,没有见到主人,院前的柴扉已破烂不堪,几只蜘蛛在忙碌着结网,四周死气沉沉的,全无暖意与生机。那时的心情,还没现在这般沉重,我们微笑着照相,被城市压抑的感觉,迸发在无人的山顶上,以小屋为背景,留了许多影,尽管身后的人烟已荒芜多年。我还赠给老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诗句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身后的石屋,想必也在欣慰的看着这一切。
       去年某日上山,发现小屋已完全不存在了,原先坐落的地方,长满了大片荒草,曾经叮咚流淌的泉水,现已沦为枯井。风雨继续飘零,但物是人非,往事都化成了浅浅的回忆。


分享到:  新浪微博新浪微博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0516-86238929/0516-86006008 侵权投诉入口 广告热线:15351650066 互联网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邮箱:184643696@qq.com 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邮箱:184643696@qq.com
版权所有:邳州九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09074357号-20 苏B2-20140211号 法律顾问: 朱仕宝(13905222752)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107号